[2010.April.田子坊]
閱讀《2010我在上海》這本雜誌時,看到大哥詹偉雄文章中所說的這段:『詹偉雄形容上海像是一團爆炸中的星雲,一開始我們對上海的想像來自歷史文本,故事詮釋了上海的城市性格,再來有人開始依照腦海中的想像,實際產生作為,例如將石庫門改建為上海新天地,成為嶄新的現代地標,接著觀察整座城市,四處洋溢上海人對明天的想像,在過去、現在、未來的拉扯中,上海是動態的,而且充滿活力的。』
整段話中讓我最有感覺的就是”觀察整座城市,四處洋溢上海人對明天的想像,在過去、現在、未來的拉扯中“。我去上海時始終也有這樣的感覺,很多上海人(或者在上海討生活的人)並不太回首過去,那些關心老建築、老房老件的人們,多半是外地來的藝術家、設計師、建築師、富商或掮客。
[2010.April.田子坊]
重新踏進上海,距上次來的時間又過了一年半,風雲變幻,很多角落又不太一樣了。
例如那個田子坊,2007年夏天,一個星期四下午,第一次走入這個巷弄內,自己亂逛,街上沒幾樣人,我怎麼自拍都無所謂,喝咖啡吃蛋糕,買兩個小陶碗小瓷杯,寫意自在,日後向人提起,我總推薦必上田子坊走一遭,去看看那些披掛在石庫門舊弄堂邊上的長竹竿與內衣褲,或是迷宮般的個性小店小舖,十分有味。
五百日後,再訪時是個週六午後,弄堂如戰場,人來又人往,泰康路邊上都是新的店鋪,賣北歐設計的、賣法國麵包的、賣美國漢堡的,有剛蓋好的、有正在蓋的,工人們帶著頭盔扛著板,與世界各地觀光客擦身而過,喔對了,對面還正在砌一棟日月光的高大樓。田子坊簇擁了創意產業,人們亢奮,指手畫腳,而我想重拍兩年前對著爾冬強藝術中心的那個位置,卻不知該往哪裡站才好。
[2007.July.田子坊]
[2010.April.田子坊]
(2007)
(2010)
雖然來過三四次田子坊了,但今天吃完午餐還是硬要來一下之前沒來過但一直想造訪的「丹咖啡Café Dan 」。因為在網上查到這家日本老闆開的手工咖啡店(丹就是他的姓第一個字),每杯單品都是老闆親手手沖出來,要喝就得耐心等候,就知道果然有日本人精細縝密的精神,這杯咖啡我非喝到不可。
不顧週六下午必須人擠人,攀上了高角度的樓梯上二樓後,店裡空間不大,人來來去去很多,雖然是因為週末觀光客更多,但我發現其實有不少是愛喝咖啡的固定客人。幸運坐到吧台邊的位置,也幸運坐到最靠近老闆的角落,吧台內的大小器具材料一覽無疑,
老闆沖咖啡超級講究,燒杯,量杯,沙漏,溫度計等等器材在小小的吧台內放滿滿,我一直盯著老闆的流程想偷學,老闆也不介意客人看或拍照,而我也真的獲得了一杯柔醇溫順回味無窮的好咖啡!
看點評上很多人批評他們服務不是很好,我倒覺得不是不好,而是太忙忙到無法顧及(尤其假日人滿為患時)。最妙的是,老闆真的只需顧煮他的咖啡就好,在現場看會覺得吧台坪數未免太小,一次擠六個員工真的太神奇(這點倒是真的很有日本精神)。從頭到尾不慌不忙的只有這個如老紳士般的老闆(果然是日本人),而其他員工都在旁邊團團轉,老闆娘臉色也不太好看XD,不過我是專程去喝咖啡的,其他就不計較了。
[2010.April.田子坊/丹咖啡 ]
[2010.April.田子坊/丹咖啡 ]
[2010.April.田子坊/丹咖啡 ]
[2010.April.田子坊]
[2010.April.田子坊]
又例如那個新天地,還是那樣吧,餐廳很多很多,外國人很多很多,記憶中雖然我才去過上海三四次,但新天地已經來過不止三四次,具體原因已經想不起來為什麼。
微妙的是,若要說整個上海先進到最不上海的地方,我會說應該就是新天地了吧。這裡的氣氛,始終是一個世界大城會有的經濟體系正在熱切向上發展著的樣子,這麼多年,骨子依舊硬朗,好像不再有人關心石庫門的古風,岩牆上的歷史風霜,都被潮流時尚的亮片蜜粉給洗了白淨。
[2007.July.新天地]
[2010.April.新天地]
再回到莫干山路的M50吧,我一直很喜歡這裡。可能是因為這塊廠地的蘇州河畔離市中心遠了一點,再加上這裡是第一座由藝術家們陸續聚集自動形成的創意園區,自有其獨到的地位與架式。第一次來的人,可能會有點搞不清楚,這座紅磚小樓、那座像工廠宿舍的樓、還有大鷹架搭在樓牆外,這裡就是頂頂有名的M50嗎?
一直帶著一種”就算沒把樓蓋好也沒關係啊”的任性感,就是M50趣味之處,三年來,新的藝術工作室成立了,舊的攝影畫廊消失了;上次沒訪到的半度音樂這次訪了、上次買了明信片的藝術小鋪子這次關了。創作人來來去去,始終不變的是這個基地的靈魂,只是老了一點,成熟了一點。
入寶山不能空手而歸,我們前往一個廢棄倉庫改建的大展場,正在展示好幾位中國當代藝術家的雕塑作品與畫作,空間已被打破,巨幅巨型的作品倚牆而立,陽光透過工業時代的挑高鐵窗灑下,空氣中還飄著見證過許多時代的浮塵微粒。光是一件件欣賞這些藝術品,就可耗上一個時辰了。(可惜展覽禁止拍照,沒有這部份的照片。)
[2007.July.M50]
[2010.April.M50]
[2010.April.M50/半度音樂]
特別記錄這些曾經走過的藝術現場,帶著輕淺對比的形式,大概帶有那麼一點森山大道式的理論:『就像「萬物流轉不息」這句話一樣,就算同樣是拍新宿,但是人會變,時間、天氣、季節也會變,每一個時刻都在改變,再加上當天自己的心情也有所不同,所以日日夜夜都在改變。』
三年前三年後,我的心情也完全不一樣了呢。
(下集待續:上海城市雕塑藝術中心、1933老場坊 、上海環球金融中心)
※更多照片請看《2010/04 上海私藝歡之文創巡禮》
拍的好美!
LikeLike
自己的攝影角度..
漸漸的也被工頭及凱洛所影響..
在大陸的這段時間裡..
自己老是拿起相機拍街角人們不經意的地方..
但還是不及文章及相簿裡的相片..
那樣的帶給人優閒及所謂的空氣感啊..
LikeLike
好舒服的畫面
LikeLike
觀察整座城市~~
LikeLike
有味道 上海!
LikeLik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