據說我早就被標上他媽的死文青標籤,只好順應民情更認真開創文青流鄉間旅路。例如 #台三線 正為桐花季蓄勢待發,可我一雙催花辣手不好拈花惹草,況且今年花期尚早(造訪日期為2017年4月23日,油桐花還未開),唯一目標只有林舜龍老師為 #新竹 留下的2016新作,#油桐花籽茶屋。
去年新竹縣文化局為舉辦台三線地景藝術徵件活動,邀請藝術家林舜龍老師為鄉鎮創作大型公共藝術,先是峨眉天主堂前的《油桐花籽茶屋》,後有寶山鄉油田生態農漁園區的《種子星球來作客》。
週日離開內灣後隨路線順遊,先來 #峨眉鄉。
因估狗地圖上有另一個已廢棄的「峨眉天主堂」地標,我們一度被錯誤引導到四公里外的十二寮,後來才查到真正的「峨眉天主教堂」地標,以後來訪的人請記得查清楚。若是不確定哪個地標,可以查詢「野山田工坊」。
若比起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的種子船,這顆茶籽確實規模不大,高七公尺寬三公尺,使用在地漂流木及桂竹製作而成,中間為茶室,約莫可坐進四人。
但比起地景藝術,後面這座擁有鮮豔馬賽克外牆的天主堂更吸引目光。
查了一下新竹官方資料沒看到詳細說法,改從宗教角度去查果然出現較完整資料。此建築建於1963年,洗石子外牆的方正建築,早期教堂內兼具儲蓄互助社、診療所、幼稚園等功能,另看到記載說包括領取美國麵粉等物資發放也是在此。
我好奇著外牆正面的馬賽克拼貼畫,乍看還真有七零年代的科幻風格,左有亞當夏娃、中為水牛人家、右是高樓大廈,蘋果芭蕉為樑柱,一幅過去現在未來的圖畫,在峨眉這樣的鄉間顯然醒目。看了記載,才知道此堂原名是「萬有真原堂」,馬賽克拼貼的主題便是天主創造天地萬物,出現水牛耕田圖也算是接地氣吧。
天主堂內部構造簡單,因鵝黃牆色而顯得溫暖和悅,聖壇後方又一面拼貼壁畫,主題為天主聖三的奧蹟(天主聖三為聖父、聖子及聖神),相對於外牆圖畫的複雜細緻,聖壇的拼貼畫簡潔神聖,藍與黃的色彩對比,跨越五十年亦不減流行。
如今峨眉天主堂已被列為歷史建築,有家有名的柴燒窯烤麵包工作坊「 #野山田」,眾人慕名而來,是慕麵包道而非慕天主道。
雖說假日卻門客零星,來著幾位都是購入麵包即去,芳華無人聞問。我在裡外拍了好多照片後,才以到此一遊心情買了最後一顆法式水果雜糧柴燒麵包,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了。
參考:
https://www.taiwangods.com/html/cultural/3_0011.aspx?i=132